夫妻同心还是本来有别?

自6月以来,香港因修订《逃犯条例》,引发了强烈而持续不断的社会风波,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陌生人间、朋友间、情侣间、父子间、甚至夫妻间均有着不同的意见,而大家在表达意见的时候往往带着强烈的情绪,例如愤怒及伤心,无法互相产生同理心,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次,笔者与香港公教婚姻辅导会负责银龄婚姻关係计划的社工李彦臻先生作出访问,希望可以从情绪方面看不同的意见对其关係的影响性。

 

在情绪导向治疗(Emotion-focused therapy)下,Greenberg和Safran(1987) 认为人有3类情绪,包括原始情绪(Primary emotion)、次生情绪(Secondary emotion)及工具性情绪(Instrumental emotion)。在这,我们只讨论原始情绪及次生情绪。原始情绪即是对情境即时性的情绪,是最为原始及基本的;次生情绪却是对原始情绪的反应情绪,例如妻子因被丈夫责备而生气,但她却为自己生气而怪责自己,产生忧郁情绪,生气便是原始情绪,而忧郁则是次生情绪。

 

「夫妇间需要有坦诚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夫妇间需要在原始情绪上作出沟通,互相表达同理心」李先生道出了夫妻间良好关係的核心元素。夫妻两人本来就来自不同的成长背景,经歷着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故有着不同的喜好兴趣及价值观,也是合理且必然的事情。关键却是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夫妻是如何处理?

 

在是次社会事件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夫妇因各自有不同的政治立场而闹不合,关係非常恶劣,有些甚至离婚收场。李先生认为「重新定位对方的人格是一种冲击」;「不能接受对方「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人」。当表达意见时,伴侣却讲出与自己两极的意见,展示出不一样的对错价值观,顿时会感受到很大的失望或加强愤怒及伤心情绪,冲击着自己对伴侣的认识。有些夫妇在这样的环境下会选择避谈,李先生却称「选择避谈并不健康,最重要是大家有共识」。夫妇需要以同理心理解对方的原始情绪,理解对方对事件的愤怒及伤心,纵然大家持有不同意见,这并不阻碍作为伴侣对待另一半应有的关怀及体会。「若不认同对方的价值观,可与对方达成共识,例如倾谈到甚么程度便暂停讨论」,这份共识是需要双方认同的。如果双方的对话只流于意见的争持,在次生情绪之间徘徊,着实会对双方关係有害而无不利。

 

婚姻专家Dr John Gottman (2002) 认为夫妇意见分歧本是平常事,冲突当中衍生的失望、伤心和忿怒等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处理,便很容易形成双方关係的僵局,最后导致二人在情感上越抽离,越感孤独无助。故Gottman建议有5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起始要和缓;二)学习制造和接收彼此修补关係的尝试;三)学习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四)互相妥协;五)包容彼此的过错。李先生亦建议,两老订立更多共同的生活目标、共同兴趣及生活圈,让大家的生活更多共同话题,促进大家的关係。

 

多年的关係,或许会因太多创伤累积下来而令双方无法放下悲痛等情绪,形成关係上的僵局。所以当大家出现不和时,需要先了解和肯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接纳,然后才有基础打破僵局。

 

报章来源: 循道衞理杨震社会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