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父亲」

共享亲职服务社工

黄保威

 

「兄弟、父亲」

随着时代的转变,现代社会期望新手爸爸除了可以分担教养子女的职份,更可以放下父母的身段,耐心聆听孩子的心事。以下的故事是笔者(下称小编)最近与小儿相处中的一份体会。有一晚,当我按时担起书僮的角色,与儿子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直至看到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的一幕,三位歷史英雄在桃园豪气举杯......


这一幕的「结拜」,为我两父子的关係,加添另一重角色,就是「好兄弟」。最开初时,大家无论在家中或是街上都以兄弟相称,感觉陪感亲切,亦有种无言的亲和感。而「兄弟」相对「父亲」是少了一份长辈的隔膜,因「兄弟」之名,我两多了相处和互动的机会,自己都学习放下父亲的威严,调节对话时的态度和语气,学习做一个现代版的新爸爸。直到一次,小儿撒娇,要求工人姐姐帮他收执地上的玩具,经常提醒自己不做「苦爸、苦妈」的小编,即时制止工人姐姐的好意,要求小儿负责执拾自己的玩具。


小儿 : 「你唔係我兄弟架咩? 兄弟要互助帮忙嘛!」


小编 : 「做兄弟係要互助帮忙,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爸爸是有责任教好你的,明白吗?」
    

小儿 : 「咁我唔要你做我爸爸啦,你做我兄弟得啦!」


小编 : 「…」


事件令小编一再反思父亲角色的界线,如前言所提,现代版的新爸爸不可以再用「我讲你要听」的单向管教方式,要尝试放下身段走入子女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成为他们的「超龄兄弟」,贯通两代处理的秘道。说来容易,知易行难!当触及到需要履行父亲管教的角色时,就要来一个华丽转身,执起管教的权杖,晓以利害。此等转变,对于成年人都易于适应;但对小孩子来说,他们未能辨识身份的逆转,何时是「父亲」? 何时是「兄弟」? 


当界线变得含煳,亦令他们无所适从,原本亲密的玩意,偶尔成为父子冲突的战场。小编要学习角色的定位之余,亦让小儿认识原来这个「超龄兄弟」都需要有界线的。而狄志远博士表示(《星岛日报》师家版「爹哋妈咪话」2016年4月27日)「父亲」其中一个角色及任务是建立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及规范。事实上小儿仍在学习纪律的阶段,要有清晰及明确的指示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所以,我相信这位「超龄兄弟」要暂时引退,到大家都能成熟区分及应对时,再来「结义」也无不可。


资料来源: 本文选自《桥—婚姻及家庭季刊》。第148期。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