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坊共享親職支援中心(九龍東)中心主任
黃潔明
讓離異家庭的孩子對婚姻保存盼望
在實務工作的經驗中,當筆者問及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對婚姻的看法,他們通常會表達以下的想法:
「我不想結婚,不結婚便不會離婚!」
「結婚好煩!」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他們對親密關係都顯得既渴望又沒有信心,對婚姻的承諾更是懷疑。這正正是父母離異對孩子的深遠影響,情緒或可過渡,但是信念的創傷卻不容易修補,因為動搖了孩子對關係的信任和理解,並且容易形成個人牢固的價值觀。1
筆者在輔導的經驗中,聽到不少離異父母也不自覺地受著上一代的離婚影響。一位面對離婚的媽媽對我分享:她來自一個離異家庭,她的爸爸有婚外情;直至自己離婚,她才想到原來她一直受著爸爸有婚外情的影響而帶著恐懼進入婚姻,以致在關係中有一種莫明的不安感。
臺灣有一個研究當代臺灣年輕世代的成長軌跡的計劃名為「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從2000 年起持續追蹤訪問當年的國一和國三學生,探索他們從青少年階段直至踏入社會、甚至結婚生子的生命歷程,宛如一段漫長的縮時攝影。研究計畫跨越二十年至今,顯示家庭結構深刻地影響了青少年成長歷程的發展,親子間衝突越高,子女越有可能早婚,希望進入新的家庭關係。相反的,若父母間常衝突,則會削減子女走入婚姻的欲望,子女早婚的比例較低。2
若離異父母希望減低離異對孩子信念上的影響,除了常提及以簡單易明及合適孩子年紀的語言告知孩子父母離異的事實,肯定不是孩子的錯,也需要保證對孩子不變的愛。
我曾經聽過一位媽媽分享她如何向兒子表達她離婚的原因。在兒子五年級的時候,她告訴孩子:「媽媽年輕時很想逃避自己的家庭,沒有好好認真選擇伴侶,與爸爸婚姻遇到困難的時間,也未有好好把握解決問題的時機,導致大家的關係真的不能挽救。媽媽希望你能好好認識自己,好好選擇伴侶,不要逃避面對關係上的問題,我相信你的將來一定可以有一段好好的婚姻。」這位媽媽經歷離異,經過反思,總結離婚經驗的領悟,讓孩子明白婚姻不一定是短暫的,人的決定與選擇可以扭轉結果。
離婚是一個無奈的決定,相信沒有人希望走上離婚的路,而且每段離婚經歷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但對婚姻抱著「合則來,不合則去」這想法,絕對會對我們的下一代造成損傷。現在我們常聽到一句說話「夫妻情不再,親子情永在。」這原意是希望夫妻縱然不能走下去,也一定要保存親子情,以減低對孩子的傷害。但聽過有人解讀為,「夫妻情不再不要緊,親子情永在便足夠。」這實在是對共享親職的一大誤會。事實我們所接觸的在離異家庭成長的孩子,大部份都有一個永遠不能達到卻永恆的心願,就是希望父母復合。有些家庭出現很嚴重的問題,離婚似乎是兩害取其輕的方法。孩子表達很想父母離婚,其實這只是沒有更好選擇下的選擇,心底都有一種苦,最盼望仍是父母可以和睦共處。因此若要保護孩子對婚姻,對親密關係的盼望,最好是減少不必要的離婚;當在婚姻的十字路口時,尋求專業的輔導,回顧婚姻,做一個審慎的決定。倘若真的要離婚,別讓父母的衝突延續對孩子造成持續的傷害,更重要是讓孩子明白不同的抉擇,創造不同的關係,不用活在父母離異的陰霾之中。
註釋
1.【杏林在線】童年難以抹去的痛。Now 財經 新聞。(2021年8月16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sNI-NDICc
2.伊慶春。「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父母離婚,會影響子女不婚。(參見2019年12月18日。臺灣: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221 )
資料來源: 本文選自《橋—婚姻及家庭季刊》。第161期。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