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調解 –– 情緒,你明白我嗎?

家事調解員

徐珮珊

 

家事調解––

情緒,你明白我嗎?

 

筆者很喜歡做輔導的工作,即使現在做家事調解服務,面見的個案正要處理離異、或思考是否離異的夫婦,也好像離不開「輔導」。輔導室裡,常常聽著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他們對婚姻關係的失望、發現對方有婚外情後的崩潰、配偶突然告知要離婚的錯愕等等。當聽到這些夫婦的掙扎時,便會感到自己像被捲入大是大非之中,心裡也同樣地有著他們的痛苦和淚水。說實在的,我們的輔導室中,大部分時間都充滿著情緒,包括憤怒、傷心、不被尊重、害怕失去、創傷……

 

當開展調解時,作為調解員的我不時會提醒著眼前的爸爸和媽媽,怎樣的安排,才是對孩子日後生活最合適的。有很多父母說著「姑娘,你看他/她,他/她這樣的安排,是真心為孩子的福祉著想嗎?」「他/她報了幾個興趣班,根本就沒有想過孩子喜歡與否!」「他/她一直都是在為難我探望小朋友,就算去探視中心,他/她就是提供我沒有空的時間去見孩子!」「姑娘,請你叫他/她不要再教孩子說『不要見爸』/『不要見媽』了!」「叫他/她多付一點生活費,我都只是花在孩子的生活上,有錯嗎?養育孩子不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嗎?還說自己愛孩子!」

 

在幫助當事人協商時,原來除了要協助一些事務性的安排、探討實際的可行性及父母擁有的支援外,其實,父母還有很多仍在消化中的情緒是需要處理的,例如︰我感到對方很陌生;我沒有安全感,已經不能信任對方;我已經有很大的創傷,已經厭惡再與對方溝通等。

 

可是這些情緒卻隱藏起來,若不用心聆聽,是不會覺察的。很多家長互相爭持時,會用「權利」去爭取更多的探視時間,但原來心中至少有十個害怕失去孩子的想法。有些家長反對孩子參加多一個興趣班,原來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過去對方一直不願意跟自己商量,多年一直感到不被尊重而憤怒。也有些人得知對方與自己離婚後,很快有新的戀情及組織新的家庭,身心崩潰,完全不會相信繼父母會一視同仁地愛自己的孩子,所以絕對不會同意留宿探視的安排。

 

面對這些家長,雖然我不能立時解開他們的心結,但我會盡力聆聽及理解他們底層的情緒,並協助他們的調解達成共識。每當看到眼前的爸爸媽媽感到說不出的委屈被聆聽之後,他們都願意重新用新的角度、以孩子的角度,去計劃合作承擔親職的事宜。

 

人畢竟都是普通人,我們有軟弱時,受傷了,很想去追究;傷心時,很想作出指責;失望時,生憤怒……可是,如果父母在受傷的情緒中糾纏,只會令自己跌進更深的幽谷。縱然,消化內心複雜的情緒不是一蹴而就,但是為了自己、為了孩子,離異父母需要慢慢敞開心扉,開展新的生活及人生。

 

 

 

資料來源:本文選自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橋—婚姻及家庭季刊》。第158期。2022年6